杏鑫娱乐登陆

杏鑫娱乐

当前位置:杏鑫娱乐 > 杏鑫娱乐登陆 >

世纪光影 人物故事|他们让国宝再获新生

时间:2024-10-12 09:15:17   访问量:83

  “这张照片,得有50年了吧?新华社记者给我们拍的,师父带着我给莲鹤方壶做复制。”看着一张黑白照片,78岁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原副主任曹静楼感慨万千。

  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青铜组的工人正在复制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图中左边的一只是原件,右边的是复制品(1978年6月5日发)。新华社记者韩居策摄

  曹静楼看到的这张照片,正在新华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上展出。照片上,左边的年轻人正是曹静楼。右侧坐着给莲鹤方壶复制品做浮锈的,是他的师父,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

  当时,为更好进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故宫博物院计划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制作复制品,莲鹤方壶就是其中之一。

  “那会儿铸铜工艺比较复杂,我们就用低熔点合金作为代替材料制作了壶身。先把做好的各部分组装焊接起来,打磨光滑后做浮锈。”曹静楼把做浮锈形容为画油画,耐心调制颜色,用毛笔、小铲子等工具一层一层上色,直到复制品与原件外表一致。

  日复一日,赵振茂带着曹静楼和另一名负责焊接的同事,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这件与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新华社记者拍下照片时,距工作结束还有近半年时间。

  1988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复制厂、实验室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了如今的文保科技部。传统文物修复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文物保护技术更为先进。

  曹静楼说,后来针对青铜器的保护,主要以修复为主,很少再开展复制了。即便复制,也会先用仪器检测成分,使用相同原材料制作,更不用说还有3D打印等新技术可以实现。

  “我们当年一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文物可以永续传承下去。多少年后,后人可以借助我们的复制品,看到文物本来的模样。”他说。

  2006年,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复师王有亮正在修复莲鹤方壶。(受访者供图)

  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在继续。

  2006年,莲鹤方壶交到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复师、赵振茂的另一名徒弟王有亮手中,国宝迎来了一次重要修复。

  “刚送过来的时候,器身上有裂口,还有掉落的部分。我和同事花了两个星期来修复它。”王有亮回忆,由于文物在战乱年代曾修过一次,时间久远,受损部位需要再次修复。

  这次修复完成后,一位文物专家鉴定后说,如果不出意外,这件青铜器至少延年了一百年,不用再修了。

  如今,人们可以各种方式看到这件国宝的身影:既有细部极其清晰的电子图片供学习研究,也可购买故宫文创出品的莲鹤方壶冰箱贴,甚至在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发行的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上也找得到它。

  花甲之年的王有亮依旧坚守在青铜器修复的岗位上,带着徒弟悉心对待经手的每一件文物。

  “你要问我有什么变化,仪器、工具和材料都比过去强多了。但师父教我们的手艺、理念,到我这一代没有变,我教给徒弟的也没有变。”王有亮说。(记者杨湛菲)

  • 上一篇:金秋有戏,山东十三艺节打造惠民客厅
  • 下一篇:台上高喊爱国,台下赴美生子,51岁董卿,跌落的口碑终究回不去了
  •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